历史文化
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
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”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,我们观念上要适应,认识上要到位,方法上要对路,工作上要得力,否则很难与时俱进抓好经济工作。
——《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》(《习近平经济文选》第一卷)
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,出自《易·系辞下》:“神农氏没,黄帝、尧、舜氏作,通其变,使民不倦,神而化之,使民宜之。易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是以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。”意为历代通晓变革之道,革新前代的典章制度,领导百姓进取不懈,使百姓各得其宜。这告诉我们,事物到了一定阶段的时候就应当有所变化,变化之后才能通达,通达之后才能长久。
《易》是一部讲变化之道的书,“易”的基本意义是“变易”。从六十四卦推演流转,到阴阳交感相互作用,无不揭示着“唯变所适”的道理。《易·革·彖传》有言:“天地革而四时成,汤武革命,顺乎天而应乎人。”将变革提升至天道规律与人间正义的高度,揭示出事物变化的普遍性与必然性。
通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宝贵智慧。《诗经》歌颂“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”,指出周朝的使命在于革新;《韩非子》言“世异则事异,事异则备变”,告诉我们社会一直在发生变化,应对措施也需要随之调整。这种变革观不是主张盲目求变,而是强调与时偕行——既要把握客观规律,又要洞察时势需求;既要保持核心价值的稳定,又要勇于打破落后观念的束缚。这种智慧使中华文明在数千年风雨中始终保持韧性,既能坚守文化本源,又能不断进化更新。
回溯历史,赵武灵王推行“胡服骑射”正是“穷则变”的生动实践。战国时期,群雄并起,赵武灵王即位时,赵国正处于国势衰落的困顿时期,屡败于邻国,大将被擒,城邑被占,国家面临被兼并的危险。赵武灵王深刻意识到若不主动求变,国家必将灭亡。他观察到匈奴、东胡、林胡等游牧族群身穿窄袖短衣、长裤革靴,乘骑射箭,行动十分便捷,比之中原的服饰与兵器更加适合作战,于是毅然推行改革,令国民改穿短紧胡服,习骑射之术。这一“变古之教”的革新起初遭遇了巨大阻力,但他坚持以“利其民而厚其国”为原则推行改革,最终建立起一支以骑兵为主体的强大军队,使国势大盛。
再看秦国的崛起历程,也是因穷求变、由变而通的典型。战国初期,秦国内政涣散、国力疲弱。秦孝公即位后,发愤图强,颁布求贤令,招纳卫人商鞅,决意变法。商鞅两次推行新法:废井田,开阡陌,激励农耕;废除世卿世禄制,奖励军功,设立二十等爵,使庶民可凭战功获爵;推行县制、编订户口、统一度量衡。这些制度性变革深刻革除了旧贵族特权,激发了社会活力,使秦国迅速由弱转强,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古人云:“不慕古,不留今,与时变,与俗化。”面对困境与挑战,唯有保持清醒的危机意识与主动的变革精神,才能于变局中开新局;唯有顺应时代潮流、回应现实需求的变化,才能在扬弃与创新中真正实现突破与发展。“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”,正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永葆活力的密码。(张博君)
因时而变、随事而制,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理念,也是求真务实的态度、破冰前行的勇气和创新发展的智慧。马克思主义是变革社会、改造世界的理论,它指引着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。马克思恩格斯认为,“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,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,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,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”“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,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”。
“变者,古今之公理也”,主动求变者进。世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,万事万物都是“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,上下无常,刚柔相易”。在处理实际问题时,既要遵循一定的原则,也需要因时、因地、因事制宜,根据情境和形势的不同而有所变通、灵活应对。长征途中,面对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,毛泽东指挥红军灵活机动“四渡赤水出奇兵”。这些面对极端不利状况的应变之举,成为长征途中最惊心动魄的作战行动,堪称神来之笔,中央红军因此由军事上的被动转为主动,为长征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。1941年5月,毛泽东在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中对“实事求是”这四个字进行了阐释,赋予其新的内涵,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:“‘实事’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,‘是’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,即规律性,‘求’就是我们去研究。”这实际上涉及什么是真理,怎样获得真理的问题。真理就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,它来自实践、又指导实践,受实践检验、又在实践中发展。真理永远是相对的,永远处在循环往复、以至无穷的变化过程之中。
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洞察党和国家前途命运,深刻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,深入把握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情况下,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,锐意推进多方面改革。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,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,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。在持续的改革创新过程中,适合中国国情、符合中国特点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,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,推动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、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,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,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、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时代课题,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。日新月异的实践为理论创新带来丰沛滋养,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着实践阔步向前。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指明前进方向:“要保持战略定力,增强必胜信心,积极识变应变求变,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,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,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。”
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第十四个五年规划,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主题,持之以恒的落地落实中,勾勒出宏阔的现代化进程。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的磅礴之力,深刻塑造着一个大国的发展轨迹,指引通往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的伟大征途。10月20日至23日,在北京召开的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,审议通过了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,为新征程上的关键五年擘画蓝图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不惧风雨、破浪前行,以无比的勇毅攻坚克难,以坚定的信心开创未来,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互激荡、彼此辉映的进程中推动中国不断迈向发展新境界。(刘同华)